央视网消息:近日,贵州省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损害生态环境的公益诉讼案。两名被告肖氏父子因在山体内外违建山庄、酒窖,致使喀斯特溶洞遭到破坏,地下暗河遭到污染,由于洞内的建设还破坏了天然的行洪道,行洪能力降低,加剧了当地洪灾的破坏力。
据调查,被破坏的喀斯特溶洞原是一片天然溶洞,洞内有一条地下暗河,溶洞外的山体是一面数十米高的绝壁。从2015年底到2017年,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八一村村民肖氏父子断断续续在洞内外组织施工,建设了两栋小楼经营餐饮和住宿,并在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建起了一座观景台。在溶洞内外,还修建了步道、酒窖、养鱼池和景观灯等设施。
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八一村党支部书记:“他们一开始(建设)的时候我们村里面就知道了,也劝阻过,但是他们置若罔闻。我们镇的国土所、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还有我们镇党委的领导 都到现场来制止过他们。他们当时也停下来了,这些职能部门离开以后,他们又悄悄地开始建。”
就这样,肖氏父子在2017年把山庄建成并对外营业。
在溶洞内记者看到,一些水泥柱直插进岩体,岩壁上有明显被破坏的痕迹,洞内通道上方的几根钟乳石也被拦腰切断。溶洞底部有一条地下暗河,11月初记者采访时正值旱季,水量较小。据了解,以前每逢汛期时,溶洞内会有大量地下水涌出,但是因为洞内的建设,使得天然的行洪道被破坏,行洪能力降低,加剧了洪灾的破坏力。
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李玉振:“在去年八月份,当地发生洪水的时候就导致产生壅水现象。晚上当地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的求助电话。当时驾车本来准备通过这条路去救助灾民。就是因为洪水太大了没法通过,就从另外的路绕道四五十分钟才到的事发现场。”
所幸在民警的救助下,被困村民被安全转移,没有造成更严重的人员伤亡。
2019年,当地检察机关在掌握了肖氏父子损害生态环境的相关线索后,将该案移送遵义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办理,这个违建的山庄也随之关停。
经鉴定评估,违建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其中占用溶洞面积800多平方米。今年5月,遵义市人民检察院正式立案。10月29日,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遵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刘茗:“根据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被告肖某波、肖某开应当承担恢复原状的民事责任,即拆除违法修建的观龙潭山庄,并按照习水县观龙潭地质环境及生态修复评估报告书制定的修复方案,履行环境修复义务,否则应当承担生态修复费用。”
当天,遵义市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当庭宣判,判决两名被告在判决生效后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对山庄及附属设备设施拆除和生态修复工程,若逾期未完成委托,被告应当立即向遵义市环境公益诉讼专项资金账户预付生态环境修复费160余万元。法院还判决二人赔偿生态环境受损期间服务功能损失7.9万余元,支付鉴定费12.8万元,并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
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李玉振:“人民政府应当主动积极履行拆违和监管的职责,与人民法院紧密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争取能够使得我们本案所体现的生态修复问题早日解决。人民检察院应当做好对判决履行和人民政府履职情况的过程监督,推动修复落地,实现环境民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独有功能和价值。”
宣判后,两名被告表示不再上诉。目前习水县当地也已经着手启动拆除违建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