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坚持科技“造血” 巩固脱贫成效

时间:2020-11-13 12:10 来源: 新闻联播 > 热点新闻 >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1月13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严庆,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负责人、院扶贫办主任孙命回答有关提问。

在发布会上,白春礼表示科学院的扶贫和其他单位的扶贫不一样,应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坚持科技“造血”。

第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助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一般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都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在这些地区发展高端产业并不现实,只能走特色产业的路子。

白春礼表示,尤其是中科院承担扶贫的县,像西南、华中一些贫困地区,山高沟深,土壤疏松,难以发展传统种植业,有些是喀斯特地貌,土非常薄,也不积水。所以,一般的传统种植业很难在当地发展。科学院扶贫人员针对这些地方的气候特点,帮助其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猕猴桃产业,既不和粮食争地,还能解决当地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的问题。

以贵州水城为例,科学院帮助当地形成了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猕猴桃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2019年17.8万亩,其中水城县占10多万亩。

在全国范围内,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发出的特色猕猴桃品种,已成为一种专利品种,目前累计推广40多万亩,技术辐射面积接近200万亩,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所以猕猴桃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的金果果”,“我们搞猕猴桃的专家去了以后,老百姓一下就围着她了,她去给讲猕猴桃的种植技术,特别受欢迎”,白春礼说道。

第二是中科院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与产业融合。生态的环境退化和经济的贫困通常是互为因果,相伴相生。所以,要拔掉生态退化区的“穷根”,需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之路。

据白春礼介绍,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严重,世居于此的毛南族都是以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为生,“种的玉米一收,根儿就把土全都拿掉了,山坡地上水一冲,全部都冲掉了”。这种传统的耕作模式导致更多岩石裸露在地表上,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也越来越少,老百姓也越来越穷。

所以,为了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从1996年开始,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环江县城北肯福屯设立了“异地扶贫”的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这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树立了样板。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第三是立足长远,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人口致富的内生动力。扶贫只能救一时之急,让贫困人口树立致富光荣的志向来隔断“穷根”,才是化解贫困的长远之策和根本之道。让一户脱贫很容易,比如给他买一只羊,一下就可以脱贫了,可是羊死了呢?是不是又返贫了?类似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输血”,关键是“造血”,

科学院着眼未来,积极部署教育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目前科学院在内蒙古的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帮助共建4所小学和幼儿园,提升当地教育水平。比如在内蒙古库伦旗,科学院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帮扶活动,覆盖1500多个家庭、教师以及一线扶贫干部等人群。中国科技大学发挥教育优势,在六枝特区开展教育培训,在教育扶贫和科普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品牌。

第四是按照第三方评估,坚持客观公正。白春礼表示,中科院第三方评估工作有效支撑了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在深入开展实地调查与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精准扶贫评估决策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服务国家尤其是中西部一共22个省区精准扶贫的成效考核和决策咨询。

从2016年以来,中科院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研究团队已经连续5年高质量完成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为实现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巩固脱贫成效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繁重。白春礼表示,中国科学院未来将继续统筹全院的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瞄准重点,聚焦难点,为乡村振兴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